理想汽车CEO李想近期在社交媒体明确否认“理想i7”的存在,这一表态看似是对产品线的澄清,实则暴露了理想汽车在纯电转型关键期的多重焦虑。从增程市场的霸主到纯电领域的追赶者,理想正面临战略聚焦、资源分配、品牌定位等多重挑战,而“i7的消失”正是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

一、资源焦虑:纯电转型的“减法逻辑”
理想L系列通过“广撒网”策略(覆盖L6-L9多款车型)成功抢占增程市场,但这一模式在纯电领域被彻底放弃。i系列仅布局i6和i8两款车型,且李想强调“加快技术迭代而非增加产品频次”。这种反差源于理想对纯电领域资源瓶颈的清醒认知:
- 技术短板:理想纯电起步较晚,首款车型MEGA因充电基建不足、定位模糊未能打开市场,i8又因安全争议和SKU调整陷入舆论风波。此时若强行推出i7,可能进一步分散研发和营销资源,导致“三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 销售压力:李想为纯电车型立下“年底月销2万辆”的军令状,其中i6需承担1.7万辆的销量重任。面对小米YU7(月销1.6万辆)等竞品,理想必须集中火力打造爆款,而非冒险扩充产品线。
二、战略摇摆:从“增程王者”到“纯电新兵”的定位迷失
理想曾凭借增程式技术精准卡位家庭用户需求,但纯电转型中却显露出战略摇摆:
- 技术路线争议:早期李想坚决反对纯电,称“用户不为技术买单”,但市场纯电化趋势(前8月占比升至64%)迫使理想仓促推出i系列,导致品牌认知割裂。
- 产品定位模糊:i8试图融合SUV、MPV、轿跑(定价32万起),但设计语言被吐槽“像保险柜”,与L系列的“移动客厅”形象脱节。这种“既要又要”的尝试,反而削弱了家庭用户的品牌认同。
三、竞争焦虑:双线作战下的腹背受敌
理想当前面临增程与纯电市场的双重挤压:
- 增程基本盘松动:问界M9等竞品蚕食高端市场,8月L系列销量同比暴跌40.7%,仅L6一款车型月销破万。价格战导致成交均价下滑,Q2营收同比下降4.5%。
- 纯电赛道强敌环伺:i6需直面特斯拉Model Y、小米YU7的生态优势;i8则遭遇问界M8、乐道L90的围剿。30万以上纯电市场尚未形成规模,理想缺乏差异化技术(如华为智驾、比亚迪成本控制)支撑溢价。

四、组织韧性:从“产品暴君”到“战略妥协者”
李想曾以“偏执狂”风格打造爆款,但如今更显谨慎:
- 研发资源分散:2024年半数研发预算投向AI,但智能驾驶体验仍落后华为;三电技术、超充基建等多线投入未能形成“技术尖刀”。
- 供应链风险:i6因芯片供应问题交付延迟,暴露理想在纯电供应链的掌控力不足。相比之下,比亚迪的垂直整合优势更适应价格战。
理想的“破局钥匙”何在?
尽管面临挑战,理想仍有千亿现金储备和海外市场(中东、欧洲)的拓展空间。但长远来看,李想需解决核心矛盾:如何在纯电领域复刻增程时代的精准卡位能力。无论是聚焦i6的“销冠之战”,还是通过VLA大模型构建智驾差异化,理想必须证明其“减法战略”不是退缩,而是为了更凌厉的出击。否则,i7的缺席或许只是理想在纯电长征中第一个被放弃的“棋子”,而非最后一个。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