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iPhone 17 Pro 的钛合金机身与 iPhone Air 的轻薄设计成为市场焦点时,YouTuber @JerryRigEverything 与 Allstate Protection Plans 的联合测试却揭开了新机耐用性的双面性。两款机型在弯折测试中展现出超越行业标准的坚韧,却在日常最易发生的跌落场景中暴露短板,屏幕碎裂的隐患与高昂的维修成本,让 “抗造与否” 成为用户选购前的核心考量。这场坚固与脆弱的博弈,既折射出手机工艺的技术取舍,也道出了高端智能手机耐用性的现实困境。

抗弯折测试:轻薄机身下的结构韧性
在模拟裤兜挤压、重物碾压等常见压力场景的弯折测试中,iPhone 17 Pro 与 Air 均交出了令人惊喜的答卷,印证了苹果在机身结构设计上的技术突破。Allstate 的 “BendBot” 机器人测试显示,iPhone 17 Pro 能承受 200 磅的压力才出现弯曲,iPhone Air 虽以 190 磅的抗压数值略逊一筹,但考虑到其比 17 Pro 薄近 35% 的机身厚度,这样的强度表现已属行业罕见。更关键的是,两款机型在出现弯曲后均能保持正常运行,未出现触控失灵、主板损坏等功能性故障。
这种出色的抗弯折能力,源于机身材质与结构设计的双重加持。iPhone 17 Pro 采用的钛合金中框,相比前代不锈钢材质在重量减轻 40% 的同时,抗拉伸强度提升了 25%,为机身提供了坚实的骨架支撑。而定位更亲民的 iPhone Air,虽未使用完整钛合金机身,却通过航空级铝合金一体成型工艺与内部加强筋设计,构建起稳定的力学结构,成功实现了 “轻薄不减韧” 的设计目标。对比行业平均 150 磅左右的抗弯折标准,两款新机的表现无疑树立了新标杆,尤其解决了以往大屏机型易因边缘受力导致弯曲的痛点。
值得关注的是,iPhone 17 Pro Max 以 240 磅的抗压成绩成为系列最强,这一差异也反映出苹果对不同定位机型的性能分级策略。Pro 系列通过材质升级强化耐用性,Air 则在成本与强度间找到平衡,这种差异化设计既满足了高端用户对极致性能的追求,也兼顾了主流用户对轻薄体验的需求。
跌落困境:超瓷晶面板的防护短板
与抗弯折测试的亮眼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款新机在跌落测试中暴露的脆弱性,让 “第二代超瓷晶面板” 的防护能力备受质疑。Allstate 的 “DropBot” 在模拟日常跌落场景时,将手机从 1.8 米(约 6 英尺)高度正面朝下跌落,两款机型的屏幕均瞬间出现蜘蛛网状裂纹,虽未完全黑屏仍可勉强使用,但已达到需要更换的程度。这种典型的 “碎屏” 故障,与苹果官网宣传的 “超瓷晶面板抗跌落能力提升 2 倍” 形成了强烈反差。
屏幕易碎裂的背后,是显示技术升级与防护性能的难以兼顾。第二代超瓷晶面板为了提升透光率与触控灵敏度,在玻璃厚度上减少了 0.1 毫米,并采用了更薄的偏光片设计,这使得面板的抗冲击能力有所下降。当手机正面跌落时,屏幕边缘的受力点因缺乏足够的缓冲结构,冲击力直接传导至玻璃表面,导致裂纹迅速扩散。测试数据显示,此次碎屏模式以边缘开裂向中心蔓延为主,印证了边框防护不足与面板韧性下降的双重问题。
背面跌落测试则呈现出明显的机型差异。iPhone 17 Pro 的陶瓷屏蔽后盖仅出现轻微划痕与凹陷,未影响摄像头模组与无线充电功能;而 iPhone Air 的同材质后盖却出现了贯穿性裂痕,这与两款机型的后盖厚度差异直接相关 ——17 Pro 的后盖陶瓷层厚度为 0.8 毫米,比 Air 多出 0.2 毫米,微小的厚度差距在跌落冲击下被放大为防护性能的显著差异。Allstate 技术团队指出,陶瓷屏蔽材质虽比传统玻璃硬度更高,但脆性也更大,一旦超过临界冲击值,碎裂风险会急剧上升。

划痕隐患:工艺差异导致的磨损问题
除了跌落碎屏的风险,机身与相机模组的划痕问题也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JerryRigEverything 的测试发现,iPhone 17 Pro 的易划伤部位集中在相机模组边缘的金属装饰圈,而非此前零售店展机出现磨损的 MagSafe 区域。这一部位因采用高光拉丝工艺,缺乏额外的耐磨涂层保护,在与钥匙、硬币等硬物接触后极易留下划痕。
iPhone Air 则面临更严峻的划痕挑战,其根源在于钛合金机身采用的物理气相沉积(PVD)工艺。这种在机身表面覆盖有色钛金属薄膜的技术,虽能实现细腻的金属光泽与色彩表现,但薄膜厚度仅为 3-5 微米,抗刮擦等级仅达到莫氏硬度 5 级,远低于 iPhone 17 Pro 钛合金中框的莫氏硬度 6 级。测试中,用普通美工刀轻划即可在 Air 的机身上留下明显痕迹,而同样的力度在 17 Pro 上仅能留下暂时印记。
这种工艺选择背后是设计美学与耐用性的权衡。苹果为了在 iPhone Air 上实现更丰富的色彩选项与更轻薄的机身,牺牲了部分表面耐磨性;而 17 Pro 则通过材质本身的硬度优势,降低了划痕风险。对于用户而言,这种差异直接转化为使用成本 ——iPhone Air 用户若不搭配保护壳,使用一个月后机身出现明显划痕的概率高达 68%,而 17 Pro 的这一比例仅为 23%。
维修成本与防护建议:用户的现实抉择
耐用性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昂的维修成本与使用顾虑。根据 Allstate 的数据,在未购买 AppleCare + 的情况下,iPhone Air 的屏幕维修费用为 699 美元(约合 4973 元人民币),iPhone 17 Pro 则高达 749 美元(约合 5329 元人民币),这一价格相当于新机售价的 20%-25%。若同时出现屏幕与后盖损坏,维修费用甚至可能超过新机价格的一半,给用户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面对这样的耐用性现状,专业机构给出了明确的防护建议。Allstate 市场副总裁 Jason Siciliano 强调,搭配全包式保护壳与钢化膜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能使跌落碎屏风险降低 70% 以上,划痕风险降低 90%。选择保护壳时,应优先考虑边缘带有 2 毫米以上缓冲层、采用 TPU 材质的产品,这类保护壳能在跌落时有效吸收冲击力;钢化膜则建议选择厚度 0.33 毫米以上、经过防刮涂层处理的款式,可显著提升屏幕的抗划伤能力。
对于追求裸机手感的用户,AppleCare + 服务成为必要选择。花费约 199 美元购买该服务后,屏幕维修费用可降至 29 美元,后盖维修费用降至 99 美元,且涵盖意外跌落、碰撞等多种损坏场景。数据显示,购买 AppleCare + 的用户,在手机损坏后的维修成本平均降低 85%,尤其适合手滑频率高、户外使用频繁的用户。此外,避免将手机与硬物同放、减少在潮湿环境中使用等习惯,也能有效延长设备寿命。
iPhone 17 Pro 与 Air 的耐用性测试结果,实则是智能手机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 在追求轻薄、美观与屏占比的潮流下,耐用性往往成为需要妥协的选项。苹果的此次尝试,既展现了在结构设计上的技术进步,也暴露了显示技术与防护工艺的发展不同步问题。对于用户而言,了解设备的耐用性短板并做好防护措施,远比期待 “坚不可摧” 的手机更具现实意义。毕竟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绝对耐用的智能手机尚未出现,理性防护才是延长设备寿命的关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