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田“太子”的崛起与幻灭
角田裕毅的职业生涯始于本田的全力扶持。2016年,他通过“本田方程式梦想项目”崭露头角,从日本F4冠军(2018年)到F2季军(2020年),每一步都离不开本田的资源和红牛的合作关系。2021年,他成为F1首位“00后”车手,首秀即得分,阿布扎比站第4名的成绩一度让人看到希望。然而,这种依赖厂商支持的成长模式埋下了隐患——本田的背书让他无需直面市场竞争,却也导致其始终未能摆脱“关系户”标签。

2025年,本田宣布与红牛终止合作并转投阿斯顿马丁,角田的“保护伞”瞬间崩塌。本田社长渡边康治的发言堪称致命一击:“他能独当一面了,我们帮不了更多”。这番话不仅切割了厂队支持,更暗示角田需自谋生路——对一名五年资历仍徘徊中游的车手而言,无异于职场“断奶”。
二、红牛体系的边缘化:从“陪跑”到“弃子”
在红牛体系中,角田始终是“工具人”角色。尽管2023-2024赛季在RB车队(原小红牛)表现提升,多次进入Q3并压制里卡多,但红牛一队从未将他视为维斯塔潘的潜在队友。2025年日本站短暂晋升主队后,他与维斯塔潘的差距暴露无遗:荷兰人争冠,角田却沦为“移动路障”。红牛顾问马尔科的评价格外刺耳:“进步太晚,精神力量不足”。
更讽刺的是,红牛曾短暂用角田替换表现不佳的劳森,但比利时站的战术失误(车队迟发进站指令致其丢分)再次凸显他在体系内的弱势地位——即便车队道歉,也改变不了其“临时工”的本质。
三、围场生存法则:关系网破裂后的残酷现实
失去本田与红牛的双重支持后,角田的选项急剧收缩:
- Alpine的竞争困局:车队优先考虑阿根廷新星科拉平托(自带赞助)及周冠宇等备选,角田的“五年经验”在商业价值面前苍白无力。
- 阿斯顿马丁的幻想破灭:本田虽为其引擎供应商,但阿隆索与斯特罗尔的席位稳如磐石。
- 新人挤压的危机:小红牛需为阿尔文·林德布拉德等青训车手腾位,角田的“中游打卡”成绩难敌性价比更高的新人。

四、F1的达尔文主义:没有成绩,关系何用?
角田的困境折射出F1的残酷逻辑:
- 厂商支持的时效性:本田的撤资证明,车厂只会为“潜力股”持续投入,五年无突破即触发止损机制。
- 红牛的功利主义:从德弗里斯到劳森,红牛青训的“养蛊模式”只认即时战力,角田的“稳定中游”远不如新人的爆发力有吸引力。
- 商业价值的权重:当代F1车手需兼具成绩与赞助资源,角田既无冠名赞助,又缺乏市场号召力(日本市场近年更关注新秀岩佐步梦)。
五、救赎之路:绝境中的微弱曙光
角田并非全无机会:
- 技术型车队的青睐:如哈斯或威廉姆斯等中游车队或看重其经验,但需接受降薪与短期合约。
- 本田的残余价值:若阿斯顿马丁2026年扩编第三车手,本田或可有限斡旋。
- 自我突破的背水一战:2025剩余赛季若能在RB车队连续得分,或可争取Alpine的“Plan C”席位。
F1围场的“关系户”诅咒
角田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悖论:厂商支持能助车手快速晋升,却也延缓了其独立成长。当保护伞收起,五年积累的“资历”竟不如新人的“潜力”值钱。他的命运或许早已注定——在F1这个“赢家通吃”的赛场,中庸即是原罪。若不能在下半赛季上演奇迹,2026年的围场恐将再无这位日本车手的身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