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6 日,修订后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灭菌乳》(GB 25190—2010)正式实施,这场关乎亿万消费者餐桌的标准升级,不仅为乳制品行业划定了品质红线,更给普通大众的选购行为提供了清晰指引。从原料限定到标签规范,新国标的三大核心变化重塑了灭菌乳市场的品质格局,也让 “科学选奶” 从一句口号变成可落地的实践方法。在货架上琳琅满目的乳制品前,读懂标准背后的逻辑、分清产品类型的差异,才能真正把 “原生品质” 带回家。

新国标三大核心变化:为灭菌乳立起 “品质标尺”
此次灭菌乳标准的修订,堪称我国乳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举措,其三大核心变化直指行业痛点,从源头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首先是原料的绝对限定。新国标明确要求,灭菌乳必须使用生牛(羊)乳为原料,彻底禁止用复原乳加工制备。这一变化背后,是我国生鲜乳供应能力的全面提升 —— 如今全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已达 100%,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能满足市场需求。以往部分企业使用复原乳生产灭菌乳,不仅要经历乳粉制作和乳液复原两次高温处理,还会导致营养流失,新国标的实施彻底终结了这一现象,让 “灭菌乳” 成为原生品质的代名词。
其次是成分的纯粹性要求。标准规定灭菌乳应以生牛(羊)乳为唯一原料,不得添加任何其他成分。这意味着以往个别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添加剂、调味剂等成分将彻底退出灭菌乳市场,消费者买到的每一盒灭菌乳,都应是牛奶最本真的形态。这种纯粹性不仅提升了营养价值,更契合了当代人追求天然食品的消费理念。
最后是标签的透明化规范。新国标要求企业如实标注原料信息,让消费者能清晰识别产品属性。此前市场上曾出现过复原乳与生鲜乳产品混淆标注的情况,如今不仅灭菌乳标签需明确原料,即使是允许使用复原乳的酸奶、调制乳等产品,也必须在包装上醒目标注 “复原乳” 字样,从根本上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关键概念厘清:复原乳与灭菌乳的核心差异
面对乳制品包装上的专业术语,许多消费者常有困惑。厘清复原乳与灭菌乳的本质区别,是科学选奶的第一步。
复原乳,又称 “还原乳”,通俗讲就是用乳粉加水勾兑还原而成的乳液。其生产过程需经历两次高温处理:生鲜乳制成乳粉时要高温干燥,乳粉还原成乳液后还要再次灭菌,这使得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不耐热的生物活性物质大量流失。虽然复原乳在蛋白质、钙等基础营养成分上与生鲜乳差异不大,且价格可能更具优势,但从营养完整性和天然性来看,显然无法与生鲜乳制品相比。新国标将其排除在灭菌乳原料之外,正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乳制品的需求。
灭菌乳则是以生牛(羊)乳为原料,经高温灭菌和无菌灌装制成的液体产品,核心优势是能通过杀菌实现微生物零污染,满足不同储存需求。根据杀菌工艺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超高温瞬时灭菌乳,通过 132℃以上的高温瞬时处理并无菌灌装,保质期可达数月,常见的利乐包常温纯牛乳即属此类,适合囤货和外出携带;另一类是巴氏杀菌乳,采用 60℃至 85℃的低温杀菌,能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保留更多风味物质和活性营养,不过需冷藏保存且保质期通常只有几天,俗称 “低温鲜牛乳”。
值得注意的是,巴氏杀菌乳虽未被新国标直接规范,但因其原料同样必须是生鲜乳,且营养保留更完整,成为追求高品质人群的优选。超高温灭菌乳则以便利性取胜,两者并无绝对优劣,关键在于匹配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科学选购四步法:从标签读懂 “好奶密码”
新国标落地后,乳制品市场更加规范,但消费者仍需掌握实用技巧,才能在选购时游刃有余。结合产品特性和标准要求,以下四步法可助你精准选出适合的乳制品。
第一步:看品类,匹配储存条件
选购的首要原则是根据储存条件和饮用节奏选择品类。若家中有冰箱且能在短时间内喝完,巴氏杀菌乳是更佳选择 —— 其低温杀菌工艺能最大限度保留维生素 B 族、活性蛋白等营养成分,且天然风味更浓郁。数据显示,巴氏杀菌乳的维生素 C 保留率比超高温灭菌乳高 30% 以上,乳铁蛋白活性更是能保留 80% 以上。
若没有冷藏条件,或需要长期储备、频繁外出携带,则超高温灭菌乳更合适。其常温保存、保质期长的特点,能完美适配出差、旅行等场景,且核心营养成分足以满足日常需求。
第二步:看名称,分清 “奶” 与 “饮料”
货架上的 “乳饮料”“乳饮品” 常与纯乳制品混淆,实则二者有着本质区别。纯乳制品的名称会明确标注 “灭菌乳”“巴氏杀菌乳”“纯牛(羊)乳” 等字样,而名称中带有 “饮料”“饮品” 后缀的产品,本质上是含乳的饮料,主要成分是水,含乳量通常较低。
例如常见的 “草莓奶饮品”“乳酸菌饮料” 等,其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 1.0g/100g,远低于纯乳 2.9g/100g 的最低标准。若想通过饮用乳制品补充营养,这类产品无法替代纯乳,需注意区分。
第三步:看配料表,识别成分纯粹性
配料表是产品的 “身份证”,读懂配料表就能看透产品本质。纯乳制品的配料表应只有 “生牛(羊)乳” 一项,且排名第一位必然是生牛(羊)乳。如果配料表中第一位是 “水”,或出现白砂糖、香精、增稠剂等其他成分,则大概率是乳饮料或调制乳,而非纯乳制品。
对于允许添加其他成分的调制乳(如巧克力奶、早餐奶),也需关注配料表中生鲜乳的含量 —— 根据国标要求,调制乳中生乳或复原乳含量不得低于 80%,若占比过低,则营养价值会大打折扣。
第四步:看标签,确认合规性
新国标实施后,标签信息成为判断灭菌乳合规性的重要依据。选购时需注意:灭菌乳包装上应明确标注 “灭菌乳” 类别,配料表仅含 “生牛(羊)乳”,且无 “复原乳” 相关标注。若购买其他乳制品,如酸奶、调制乳等,若含有复原乳,则必须在包装醒目位置标注,未标注的产品可视为不合规。
此外,还需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尤其是巴氏杀菌乳,需在保质期内尽快饮用,避免营养流失或变质。
标准升级背后:乳业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温度
灭菌乳新国标的实施,不仅是对产品品质的规范,更折射出我国乳业从 “数量保障” 向 “质量提升” 的转型。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 “喝好奶” 有了明确的标准依据,无需再为原料优劣、成分纯度等问题焦虑;对行业而言,标准倒逼企业加大生鲜乳采购力度,直接带动奶牛养殖场增收,推动养殖与加工环节形成良性循环;在国际层面,严苛的标准也让中国乳制品更具竞争力,助力国产奶走向世界。
从货架上的标签规范到餐桌前的营养安心,新国标的落地让 “科学选奶” 变得简单可行。掌握 “看品类、看名称、看配料表、看标签” 的四步方法,就能在琳琅满目的乳制品中精准找到适合自己的原生好奶。当我们拿起一盒配料表纯净、标签规范的灭菌乳时,感受到的不仅是牛奶的天然香气,更是国家对民生健康的郑重守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