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小米为雷军年度演讲制作的一张海报引发了广泛关注。海报上,这位科技巨头创始人一改往日的“劳模”形象,转而诉说起“养两个大学生”的“甜蜜负担”。这番表述,与他多年前那句著名的“我变得一无所有,除了钱”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公众再度审视这位长期活在热搜里的企业家,其语言背后折射出的个人与企业战略的变迁。

一、话语的变迁:从“坦诚”到“共情”
回顾雷军的公开言论,几乎就是一部小米公司的发展史。早期,他的话语大胆、直接,甚至带有几分“草根”的锐气。
“得屌丝者得天下”这句话,曾精准地定义了小米初期的用户策略,帮助其以性价比利器迅速抢占市场。然而,当小米品牌试图冲击高端、拓展更广阔的用户群体时,这句话便成了需要被切割的“历史包袱”。一位高管因其离职,正说明了公司对品牌形象重塑的决心。
类似的还有“不服跑个分?”这句充满挑战意味的口号。在性能为王的智能手机初期,这曾是小米最有力的武器。但当“安兔兔”与小米的投资关系被曝光,当消费者开始关注设计、影像、综合体验而不仅仅是参数时,这句口号的光环也随之褪色。
这些早期话语的核心,是建立一种“坦诚”甚至“自黑”的人设,以此拉近与年轻用户的心理距离。
二、“文案大师”的包装术:话术背后的营销逻辑
雷军深谙营销之道,擅长将复杂的技术概念用通俗易懂、甚至略带戏剧性的方式包装出来。
“奥氏体304”便是一个经典案例。在发布会上,这个听起来极具“科技感”的名词被隆重推出,引发热议。然而,当网友发现这不过是常见的不锈钢材质时,舆论瞬间转向。这一事件,一方面展示了雷军将普通材料“点石成金”的文案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过度包装可能带来的反噬风险。
“比一元硬币还薄”则是另一个体现语言技巧的例子。通过将厚度与硬币的“直径”偷换为“立起来的高度”进行比较,在视觉上营造了极致轻薄的印象。这种话术在营销中虽不鲜见,但也考验着公众的接受度。
三、承诺与现实的张力:企业发展的必然调整
企业家的承诺往往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而面临考验。
2018年,雷军立下“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的誓言,这为小米上市初期的价值观定位赢得了巨大声望。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公司发展需要,2021年手机业务毛利率达到11.6%的财报,让这一承诺面临现实的拷问。尽管小米解释“硬件”不包括互联网服务等,但公众的观感已然变化。这背后,是企业生存发展与初期理想主义承诺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更显著的转变发生在造车业务上。从坚决否认“都是媒体瞎编的”,到高调官宣All in造车,再到将“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的豪言,调整为“五十岁正是闯的年纪”的开放态度,这一系列变化清晰地勾勒出一家企业面对时代风口时的战略机动性。话语的调整,服务于业务边界的拓展。

四、从“一无所有”到“养不起大学生”:人设的微妙转型
那么,如何理解雷军从“除了钱一无所有”到“养不起大学生”的转变?
“除了钱一无所有”诞生于小米成功的早期,带有一种功成名就后略带自嘲和凡尔赛式的“坦诚”。它塑造了一个虽然富有,但在事业新阶段感到迷茫和渴望新挑战的企业家形象。
而如今的“养不起两个大学生”(指小米汽车和AI等新业务),则是一种更具共情力的表达。它将宏大的企业战略(巨额研发投入、业务拓展的高成本)比喻为普通家庭都能理解的“教育支出”,巧妙地将企业面临的财务压力和成长烦恼,转化为一个努力“养家”、“为子女未来投资”的家长形象。这既暗示了新业务的“烧钱”现状,也寄托了对未来收获的期望,旨在赢得公众在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话语的转变,本质上是从一个成功的“创业英雄”,向一个肩负重任、面临挑战、与用户一同感受生活不易的“同行者”形象的转型。它更温和,也更易于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引发共鸣。
结语:话语是战略的镜子
雷军的“语录”变迁,绝非简单的言辞游戏。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小米从挑战者到行业巨头,再从手机公司向科技生态企业转型的艰难与抉择。每一句引发争议或共鸣的话语背后,都是对市场、用户和自身定位的精准拿捏。从“得屌丝者得天下”的草莽锐气,到“养不起大学生”的温情共情,雷军的语言艺术,始终服务于小米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战略。而公众对其话语的解读与讨论,也构成了中国商业文化中一个耐人寻味的案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