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一环,月饼始终是其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然而近年来,这一延续千年的节庆食品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年轻人开始用汉堡、面包、蛋黄派等日常食品通过模具压制“爆改”成月饼形状,在社交平台掀起一股“万物皆可月饼”的风潮。这场看似荒诞的饮食“行为艺术”,实则折射出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参与方式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对节日仪式感的另类需求。本文将从现象出发,探究“爆改月饼”背后的文化心理、市场背景及传统节庆在现代社会的存续之道。

解构与再造:“饭缩力”争议下的月饼本质思辨
“汉堡压成月饼后,突然就不想吃了”——“饭缩力”这一网络新词随着“爆改月饼”的热潮登上热搜,生动反映了人们对食物认知的有趣现象。所谓“饭缩力”,是相对于“饭张力”(令人食欲大开)而言,特指食品因外观、氛围或心理暗示导致的食欲下降。当圆滚滚的汉堡被塞进传统月饼模具,压出带有“中秋”字样的刻花圆形时,尽管食材未变,许多网友却表示“爱堡如命的我,瞬间不爱了”。这种心理反应揭示了人们对食物的接受度不仅取决于味觉体验,更深受文化符号与既定认知的影响。
围绕“饭缩力”的争议实则是一场关于“何为月饼本质”的思辨。反对者坚持认为月饼应是“以面粉、糖、油为皮,包裹特定馅料烘焙而成”的传统食品,而支持“爆改”的年轻人则提出颠覆性观点:“月饼不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形状”。后者将月饼解构为“圆形+花纹+中秋字样”的视觉符号系统,剥离了其传统食材与工艺要求。这种解构背后,是对食品符号意义的重新定义——当泉州年轻人把簪花围、东西塔等本土元素印上饼皮,当三星堆博物馆推出青铜面具造型的异形月饼,当“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月饼成为文化传播载体,月饼作为“文化能指”的功能正被不断强化,而其作为“食物所指”的具体形态则日趋多元。
这场争议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调和。正如中国法院网评论指出:“月饼可以创新,但其文化价值不能丢”。从历史维度看,月饼形态本就历经演变——从商周时期的“太师饼”到苏轼笔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宋代月饼,再到明清定型为今日模样的节庆食品。上海鲜肉月饼、冰淇淋月饼等创新尝试也早已突破甜味界限。在这个意义上,“爆改月饼”或许可被视为月饼文化漫长演化历程中的最新篇章,是年轻一代对传统的创造性诠释而非简单背离。
从“反抗”到参与:Z世代的节日仪式感新表达
表面观之,将汉堡、包子压成月饼的行为,像是对传统月饼的一种“调侃式反抗”,甚或是对高糖高油传统口味的“嫌弃”。但深入分析年轻群体的行为逻辑,会发现这种“爆改”实质上是一种参与焦虑的解决方案——当健康意识觉醒的年轻人对高热量传统月饼望而却步,却又渴望融入中秋文化氛围时,“形似而神非”的创意月饼便成为两全其美的选择。
这种矛盾心态在消费市场中已有征兆。《京东月饼品类2025年趋势洞察报告》显示,73%的消费者关注成分健康,低糖、无添加类产品显著增长。泉州市场的奶茶、咖啡口味月饼,低糖奶黄、米月饼等创新产品,都在努力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与尝鲜心理。当市面上的“正经”创新仍无法满足部分年轻人对个性化表达的渴求时,他们便转向了更极端的自我创作——用模具将日常零食“认证”为月饼,既保留了团圆的象征意义,又规避了口味与健康方面的顾虑。
更深层次看,这种行为反映了Z世代参与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与父辈们被动接受传统不同,年轻群体更倾向于通过创造性改造建立情感联结。合肥一位90后母亲选择文创月饼,正是因为“可以让孩子在饮食中品味文化的味道”;泉州消费者购买本土元素月饼寄给外地同学,“既能分享美味,还能讲讲家乡故事”;而“爆改”爱好者们则通过模具将个人喜爱的食物转化为节日符号,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化占有。正如记者观察所言:“无论喜欢正经的传统月饼还是不正经的‘一分钟压月饼’,本质都是对‘团圆’寓意的向往与守望”。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参与方式具有鲜明的数字原生代特征。社交平台上,“一分钟制作月饼”教程的病毒式传播,“饭缩力”话题的激烈讨论,DIY作品的分享与点赞,都成为节日仪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传统食俗被转化为可传播、可互动、可再创作的网络素材,中秋文化便在年轻人的数字社交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月饼市场的二元进化
“爆改月饼”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月饼市场长期创新演进的民间呼应。观察2025年中秋市场,可以发现行业正呈现明显的二元分化趋势:一方面主流品牌在健康化、文化赋能方向持续深耕;另一方面民间创意则朝着解构传统、娱乐化方向发展,二者共同推动着月饼文化的当代转型。
主流市场的“三轻”革命(轻糖、轻养、轻奢)代表着行业的规范化创新。在政策引导下(2024年实施的月饼新规对包装成本做出明确限制),品牌商纷纷转向“内功”修炼:稻香村推出“轻食”标签月饼,五芳斋采用麦芽糖醇液替代蔗糖;山西“老醋月饼”、云南鲜花饼等地域特色产品通过差异化定位赢得市场;而故宫“朕的心意”礼盒、台州宏记食品的国风系列则通过文化IP提升附加值。这些创新虽突破传统,但仍恪守着月饼作为烘焙食品的基本范式。
与此形成有趣对照的是民间自发的“爆改”风潮,其颠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食材去神圣化,汉堡、蛋黄派等非传统材料被纳入“月饼”范畴;二是工艺极简化,空气炸锅烤面包片替代复杂烘焙工艺;三是功能日常化,月饼从节令性礼品转变为“随时能吃的小点心”。这种“草根创新”虽看似荒诞,却与市场端的零食化、日常化趋势(如泉州市场的榴莲冰皮月饼常年热销)形成微妙呼应。
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于文化传承的共同目标。正如安徽日报所言:“文创月饼无论形式或口味如何创新,其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悠悠乡愁不仅没有丢失,反而不断丰富着中秋节的仪式感”。老字号宏记食品的年轻传承人丁钽洋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与年轻人用模具“爆改”汉堡的行为,本质上都是试图让古老传统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存续支点的努力。
文化符号的永恒与嬗变:重思中秋传统的当代意义
“爆改月饼”现象的深层意义,在于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再思考。月饼作为中秋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形态始终随时代变迁而调整,但核心的象征意义——团圆、和谐、感恩——却历久弥新。理解这一点,才能客观评价“万物皆可月饼”现象的文化价值。
从历史维度看,重要的从来不是月饼的具体配方,而是其作为文化符号的传递功能。庐江县的金先生观察到,长辈们钟爱五仁月饼,是因为“吃起五仁月饼就会想起故乡的人和事”。这种情感联结同样存在于年轻人的创意实践中——当他们在社交平台分享“汉堡月饼”时,分享的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参与传统节庆的喜悦与创新表达的满足。中国法院网的评论颇具启示:“中秋节传递阖家团圆、邻里和睦、家国和谐之意,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从‘但愿人长久’‘海上生明月’这些诗句中体味到心灵共振”。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传统月饼还是“爆改”版本,只要能唤起人们对团圆价值的珍视,便完成了文化符号的使命。
面向未来,中秋传统的延续可能需要更多元包容的态度。值得注意的趋势是,月饼正在“跳出”节日限定标签,向日常消费场景渗透。这与国务院办公厅对节假日安排的人性化调整(2025年中秋与国庆合并放假8天)共同反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节奏的调适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爆改月饼”或许可被视为一种文化过渡形态——它通过降低参与门槛(简化工艺)、拓宽表现形式(丰富食材)、增强社交属性(网络传播)等策略,为传统文化注入当代活力,吸引原本可能远离传统的年轻人逐步建立文化认同。
归根结底,传统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核心价值的创造性表达。从苏轼笔下“中有酥和饴”的小饼,到今日模具压制的“汉堡月饼”,变化的是物质形态,不变的是“千里共婵娟”的情感寄托。正如泉州消费者所言:“月饼上的图案都具有泉州特色,能和朋友讲讲家乡故事,比普通礼盒有意思多了”。这种将个人记忆、地域特色融入传统符号的实践,或许正是中秋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保持活力的密钥所在。
: 今年中秋流行“爆改月饼”!汉堡、面包……万物皆可成月饼! : 泉州月饼有新味 “文化味+健康料”成月饼消费新引擎 : 月饼可以创新 但其文化价值不能丢 : 舌尖味蕾忆乡愁 : 2025年中秋爆改月饼流行趋势分析 : 中秋月饼市场回归“本味” : 侃财邦丨今秋月饼消费回归初心 : 低糖减负担 养生藏 “本草” : 微改造 精提升丨吃在下陈,宏记食品的传承与创新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