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骆岗公园的天空中,一架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正进行着载人常态化运营演示。这些看似未来感十足的飞行器背后,是中国正在崛起的低空经济产业。然而,在这个新兴产业即将迎来爆发的前夜,人才紧缺和安全监管问题正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才荒:eVTOL行业的最大短板
合翼航空副总经理彭思璇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坦言:“当前eVTOL行业各板块人才紧缺问题突出。”这句话道出了整个行业的共同困境。
跨界招聘成为新常态
面对完全匹配经验人才稀少的现状,企业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 优先招聘具备民航、通航工作经验或知识基础的人才
- 同时向汽车行业伸出橄榄枝,特别是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专业人才
这种跨界招聘策略反映了eVTOL技术的融合特性——既需要航空级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又需要电动汽车领域的电池管理和电控技术。
飞手与维修人员缺口最大
行业内部人士指出,飞手需要先考取民航局中型超视距执照,再接受内部特定航空器操作培训。而当前外部培训航空器操作证的费用就高达十几万元,这无疑增加了人才培养的成本和门槛。
大疆方面也指出,现行中型无人机执照对操控员的要求仍沿用过往技术标准,导致部分操控员考取执照时面临耗时久、难度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运载无人机的发展。
安全监管:飞行安全不容任何妥协
9月16日长春航展上两架小鹏汇天eVTOL相撞坠机的事件,为整个行业敲响了安全警钟。尽管小鹏汇天回应称“现场人员安全”,但这一事件仍然引发了广泛关注。
监管态度趋于严谨
多位eVTOL企业内部人士表示,事故发生后虽未看到监管政策立即收紧,但行业内部已经自我加压:
- 研发阶段的飞行要求更加严谨、低调
- 项目方被要求严格按照局方当前的管理要求执行
- 短期内行业管理肯定会更严格
民航局强化安全部署
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在9月安委会全体(扩大)会议上强调:“要毫不松懈落实各项安全工作要求,不断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坚决守牢航空安全底线。”他特别指出要“认真落实近期关于通航安全的有关工作部署,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
三步走战略:稳妥推进商业化运营
合翼航空正在实施的“三步走”战略,代表了行业对商业化运营的谨慎态度:
第一阶段:载荷试运营
搭载大米、沙包等物品进行测试,验证系统基本性能。
第二阶段:载人试运营
目前每天约12个飞行班次,五成左右班次可载人,同时进行空载常态化训练。首先面向内部员工及外部定向邀约的乘客,通过购票平台进行乘机体验。
第三阶段:全面开放
在积累足够的安全运营经验后,运营商将对外公开售票。
这种渐进式 approach 体现了行业“安全第一、稳步运营”的理念。
政策支持与市场现实
尽管2025年低空领域热度较2024年有所下降,但政策层面仍在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引。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表示,将按照“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原则,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商业化时间表逐步清晰
多家头部企业预计,未来两三年将会迎来国内eVTOL落地的新阶段:
- 多家eVTOL企业高管透露,公司载人eVTOL型号计划在2026年底获得适航取证
- 最快有望2027年开始实现商业化运营
- 但也有企业创始人认为,低空载人出行真正迎来“元年”可能还需三到五年时间
未来展望:多元化应用场景的拓展
合翼航空的未来规划展示了eVTOL行业的广阔前景:
- 管理并运营不同种类飞行器,成为多元化低空运营管理平台
- 针对空中交通接驳、低空文旅观光、空中物流配送、消防应急救援等多个场景提供运营服务
- 整合eVTOL起降场标准软、硬件设施产业链路
- 提供技术融合的数字化UAM智慧起降场建设及运营全流程方案
挑战与机遇并存
eVTOL行业正处在起飞前的关键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
- 人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
- 安全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
- 公众接受度需要时间培养
-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速
但同时,行业也面临着巨大机遇:
-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 技术进步日新月异
-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 先发企业有望建立行业标准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监管体系的完善,eVTOL有望成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全新的出行方式,同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行业中,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筑牢安全底线,培养专业人才,eVTOL才能真正从演示飞行走向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实现城市空中交通的梦想。未来的天空,将会因为这些“空中出租车”而变得更加繁忙,也更加精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