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护工革命:2025工博会展现养老科技新生态

在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展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随着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大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照护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传统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代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本届工博会上,以傲鲨智能、如身机器人、宣康机器人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企业,展示了外骨骼机器人、轮椅人形机器人、一体化床椅机器人等创新产品,这些融合了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技术的”智能护工”正在重新定义老年生活品质标准,为”银发经济”注入全新活力。这些展品不仅技术先进,更体现了对老年人尊严和生活质量的深切关怀,标志着中国智慧养老产业已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

外骨骼机器人:重新定义老年人行动自由

傲鲨智能在2025工博会上推出的VIATRIX增程动力外骨骼机器人,代表了国内康复机器人领域的最新突破。这款产品专为行动能力退化的老年人设计,通过仿生学原理智能助力技术的结合,有效解决了老年人行走无力、爬楼困难等日常痛点。与传统助行器不同,VIATRIX采用了傲鲨智能首创的Float360浮动式髋关节架构,配合精密的腿部电机系统,完美模拟了人体关节的自然运动轨迹,穿戴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完成行走、转身、上下楼梯等动作,而不会感到传统外骨骼设备的僵硬和束缚。

VIATRIX的技术核心在于其智能适应系统。据傲鲨智能销售经理顾少华介绍,该机器人搭载了自研车规级响应电机,能够实现毫秒级的精准动力输出,双腿可提供最大46Nm的扭矩,相当于为使用者增加了额外的”肌肉力量”。更令人惊叹的是,通过内置的AI算法,VIATRIX只需用户穿戴后行走几步,就能实时学习并适应用户的步态特征、步速习惯,形成个性化的助力模式。这种”量体裁衣”式的辅助策略,使得每位老年用户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行走支持,大大降低了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设计人性化是VIATRIX另一大亮点。考虑到老年人对时尚生活的追求,傲鲨智能为这款外骨骼机器人提供了多种配色方案,使其不再是冰冷的医疗设备,而成为日常穿搭的时尚单品。在实用性方面,VIATRIX单次充电可支持25公里的超长续航,并采用快速插拔电池设计,有效缓解了用户的”续航焦虑”。这些细节处的精心设计,体现了产品团队对老年用户心理需求的深刻洞察——他们不仅需要功能上的辅助,更渴望保持体面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参与度。

市场数据显示,全球养老机器人市场中,康复机器人占比高达60%,是绝对的主力品类。在中国政府《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政策推动下,康复机器人正从医疗机构向社区和家庭场景加速渗透。VIATRIX这类产品的出现,不仅帮助老年人重获行动自由,更通过减少对人力照护的依赖,缓解了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压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成本的逐步降低,外骨骼机器人有望在未来五年内进入普通家庭,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力量增强器”。

轮椅人形机器人:全能照护者的诞生

上海如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本届工博会上推出的康养载人轮椅人形机器人,代表了护理机器人领域的革命性突破。这款产品创造性地将人形服务能力轮椅移动功能融为一体,解决了传统轮椅只能提供移动辅助的局限性。其独特的上半身人形设计配合下半身轮椅底盘,实现了代步工具与生活助手的完美结合,能够覆盖老年人80%以上的高频照护需求,包括喂饭、翻身、递物等实际生活协助,以及语音交互、情感陪伴等心理支持功能。

该轮椅人形机器人的双形态设计极具创新性。在标准轮椅形态下,老人可像使用普通电动轮椅一样乘坐移动;当需要提供服务时,机器人上半身可灵活转动,切换至操作形态,利用其多自由度机械臂执行各种精细任务。市场营销总监王先生介绍,产品采用语音优先的交互策略,老年人只需通过简单指令如”帮我拿水””我要吃药”等,就能指挥机器人完成相应动作,大大降低了技术使用门槛。即使是行动不便的半失能老人,也能轻松驾驭这一高科技产品,重获生活自主权。

安全与灵活并重是这款产品的另一大优势。在电动轮椅模式下,老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主导航或手动引导两种移动方式。机器人搭载了先进的传感器阵列和避障算法,确保在复杂家居环境中安全穿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产品设计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心理感受,人形外观和自然语音交互赋予了它一定的”人格化”特征,使老年用户更易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而不是将其视为冰冷机器。这种情感连接对于提升老年人对辅助技术的接受度至关重要。

护理机器人目前约占全球养老机器人市场的34%,虽然份额不及康复机器人,但增长潜力巨大。随着中国”9073″养老格局(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深化,如身机器人这类兼具实用性和情感化设计的产品,正逐步从养老机构向家庭市场渗透。行业专家预测,未来五年,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护理机器人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的照护模式转变,通过持续监测和数据分析,提前预判老年人健康风险,实现更加主动的健康管理。

一体化床椅机器人:卧床老人的自主革命

宣康机器人展示的一体化智能护理床椅机器人,直击长期卧床老人的照护痛点,为解决”一人卧床,全家受累”的社会难题提供了科技方案。这款已入选工信部、民政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试点项目的创新产品,集成了智能护理床电动轮椅的双重功能,可协助失能老人完成翻身、坐起、移动等基本动作,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等卧床并发症的发生。

该产品的多模式控制系统充分考虑了卧床老人的操作便利性。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遥控器、控制手柄或语音控制中的任意方式与机器人交互。通过简单的”小康”唤醒词,老人就能以自然语言发出指令,如”帮我翻身”或”带我去客厅”。机器人内置的语音识别模块专门针对老年人说话特点进行了优化,即使口齿不清或方言浓重也能准确识别。这种无障碍交互设计,让技术素养有限的老年群体也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自主移动能力是一体化床椅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突破。通过预先导入家庭地图信息,用户可以设置常用目的地,机器人便能基于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实现自主导航与避障。先进的传感器系统可实时探测环境中的障碍物,双驱动轮设计则赋予了机器人在狭小空间内灵活转向的能力。这些特性使得卧床老人不再完全依赖他人协助就能在家中自由活动,重获一定程度的行动自主权,对维护其尊严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更宏大的视角下,宣康机器人的这一创新产品代表了养老机器人行业的重要趋势——场景化解决方案的深化。据钧控机器人(宣康关联企业)介绍,他们的数智化老年理疗服务机器人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中医机构、运动康复中心、养老院等场景,累计服务超过100万人次。这种从单一产品向系统解决方案的演进,正在重构传统养老服务的价值链,形成”硬件+软件+服务+数据”的生态化商业模式,为智慧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可行路径。

智能护工崛起的时代背景

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的集中亮相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引导技术突破社会需求三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将智能护理机器人列为重点推广产品,2025年2月由中国牵头制定的IEC 63310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正式发布,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规范框架。2025年6月,工信部与民政部联合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要求居家养老服务机器人产品完成不少于200户家庭应用验证,这些政策举措为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从技术层面看,近年来人工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养老机器人性能提升注入了强劲动能。AI模型的优化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语音交互和情感识别能力,使其能够支持多语种甚至方言交流,并及时感知老年人情绪变化;各类传感器的小型化与低成本化,则使机器人能更精准地监测用户生理数据和环境状态;5G网络的普及保障了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为”异地养老、远程照护”模式奠定了基础。这些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了养老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加速了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则是智能护工崛起的根本驱动力。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3亿,占比达22%,其中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空巢老人比例上升、异地养老现象普遍——导致传统家庭照护功能持续弱化。在这一背景下,养老机器人成为弥补照护缺口的重要选择。它们不仅能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照料服务,还能通过标准化操作减少人为照护中的质量波动,更可通过情感交互功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实现生理-心理-社会的全维度支持。

市场研究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构成了市场的主要细分领域,分别占比约60%、34%和6%。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日益凸显,陪伴机器人的市场潜力正在被重新评估,情感计算、个性化学习等AI前沿技术的引入,正推动陪伴机器人从简单娱乐工具向真正的”情感伴侣”进化。

人文关怀与伦理思考

在2025工博会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展区,技术突破之外,更令人感动的是产品设计中流露出的人文温度。这些”钢铁护工”不再是冰冷机器的代名词,而是承载着对老年群体尊严与幸福感的深切关怀。傲鲨智能为外骨骼机器人提供多种时尚配色,宣康机器人通过自然语音交互赋予产品亲和力,如身机器人的人形设计营造情感连接——这些细节都体现了”科技向善“的设计理念,即技术不应只为提高效率,更应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体验。

然而,智能护工的普及也伴随着伦理挑战。隐私保护是首要问题,养老机器人需要收集大量用户健康数据和行为信息以实现个性化服务,如何确保这些敏感信息不被滥用或泄露?人机责任界定同样棘手,当机器人照护过程中发生意外,责任应如何划分?此外,过度依赖机器人可能导致老年人与社会的进一步隔离,削弱人际互动的丰富性和深度。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开发者、政策制定者、伦理学家和用户代表的共同参与,建立兼顾创新与责任的治理框架。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发展路径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色。与欧美国家注重个人独立性不同,中国产品更强调家庭联结的代际反哺功能。例如,许多陪伴机器人配备家属端APP,让子女能远程参与父母照护;一些产品还会主动鼓励老人与家人视频通话,强化亲情纽带。这种”科技孝亲”模式既是对传统孝文化的现代诠释,也为应对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养老挑战提供了中国式解决方案。

更深层的人文思考在于如何定义”好的老年生活“。智能护工的目标不应仅是延长寿命或提供便利,而应是帮助老年人保持自主性、维持社会连接、追求生命意义。未来的养老机器人需要超越工具属性,成为老年人探索世界、表达自我、实现价值的伙伴。这要求开发者不仅关注技术参数,更要理解老年心理学和社会学,从老年用户的实际体验出发,设计真正以人为中心的产品和服务。

智能护工的未来图景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展望,养老机器人正站在爆发式增长的前夜。行业专家预测,陪伴型机器人可能在3年左右进入普通家庭,而能对失能老人进行专业护理的机器人有望在5年内实现家庭普及。本届工博会上展示的外骨骼机器人、轮椅人形机器人和一体化床椅机器人,代表了当前技术的前沿水平,但未来的进化方向已清晰可见: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更精准的健康管理、更深度的情感连接将成为产品竞争的关键维度。

技术融合将催生新一代智能护工。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可能使机器人直接解读用户神经信号,实现”意念控制”;数字孪生技术能为每位老人创建虚拟模型,通过模拟预测健康风险;情感计算算法的进步将赋予机器人更细腻的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建立真正持久的陪伴关系。这些创新不仅需要单点技术的突破,更依赖跨学科协作,形成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至关重要。当前养老机器人价格普遍较高,如一些陪伴机型售价近2万元,限制了普及程度。未来,通过”硬件租赁+服务订阅”的模式可降低初始门槛;政府补贴、长护险覆盖等政策工具也能提高产品可及性;而数据价值的合理挖掘则可能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如健康监测数据在获得用户授权后用于医学研究,形成多方共赢的生态体系。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智能护工的普及将重塑养老产业格局。机器人不会完全取代人工照护,但会重新定义人机分工——机器人处理标准化、重复性任务,人类护理者则专注于情感支持和复杂决策。这种人机协作模式既能提高服务效率,又能保持照护的人文温度。同时,养老机器人产生的大量数据将为精准健康管理提供支撑,推动养老服务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当钢铁之躯被赋予温暖内核,智能护工不再是科幻想象,而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数字儿女”。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品的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如何以智慧和温情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集体探索。2025工博会展示的这些养老科技解决方案,正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银发族”描绘一幅更有尊严、更具活力的晚年生活图景。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