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2 日傍晚七点半,深圳南山区人民法院沙河法庭的大门缓缓打开。孙千和抱着厚厚的案件材料走出审判庭,疲惫的脸上突然露出一丝释然 —— 门口挤满了闻讯而来的《王者荣耀》玩家,他们举着 “支持算法透明” 的纸牌,七嘴八舌地询问庭审细节。这场被称为 “国内游戏算法诉讼第一案” 的庭审刚刚结束,作为原告兼代理律师的孙千和,独自与腾讯庞大的法务团队鏖战了五个小时。

八年前偶然入坑《王者荣耀》时,孙千和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挑战游戏巨头的 “孤勇者”。和亿级玩家一样,她起初只是享受峡谷对战的乐趣,但渐渐地,一种诡异的规律反复出现:连胜三五局后,总会匹配到操作脱节、沟通失效的队友,对局结果仿佛被无形之手操控。”又被系统安排了” 的吐槽在游戏社区此起彼伏,却始终停留在情绪宣泄层面。直到两三年前,身为律师的职业敏感让她开始追问:这看似随机的匹配背后,是否藏着刻意维系用户粘性的算法逻辑?
这个疑问成了她较真的起点。孙千和开始系统搜集证据:录下对战双方实力悬殊的对局视频,统计连胜后连败的概率数据,整理社交平台上超千万播放量的相关讨论。在她看来,这种 “先甜后苦” 的匹配模式酷似赌博机制,通过制造 “不甘心” 的心理效应倒逼玩家延长在线时间,而这一切都指向游戏运营方提升日活的商业动机。2024 年 6 月 18 日,她带着整理好的材料,正式向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要求腾讯公开《王者荣耀》的匹配算法机制。
八个月的等待后,法院立案的短信让孙千和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这个困扰玩家多年的 “房间里的大象” 终于要被摆上台面;忐忑的是,她面对的是拥有成熟法务体系的科技巨头。2025 年 8 月 8 日证据交换时,腾讯提交的 900 页证据堆成了小山,而孙千和只能在酒店房间里独自熬夜梳理。开庭当天,当她走进第五审判庭时,对面坐着两名法务和两名专职律师,形成了鲜明的力量对比。
庭审的核心交锋围绕 “算法公开与商业秘密的边界” 展开。腾讯方坚称,匹配机制是核心技术秘密,公开后可能成为黑产作弊的 “说明书”,损害普通玩家利益。他们列举了历年公告中关于 “公平匹配” 的说明,主张已尽到告知义务,并以随机抽取的玩家胜率数据否认 “控胜率” 一说。
孙千和的反驳直击要害。她提交了十组证据:从自己两个账号的对战数据到千万播放量的玩家讨论视频,从连胜连败的录屏分析到算法成瘾的心理学研究。”我不否认腾讯在净化游戏环境上的努力,但商业秘密不能成为掩盖公平问题的挡箭牌。” 她提出折中方案:在保护技术细节的前提下,按照最低知情原则公开算法框架,就像北京互联网法院在 “AI 生成内容判定案” 中要求的那样,平台无需披露源代码,但需对算法机制作出可理解的说明。
这场庭审牵动着无数玩家的心。法律从业者陈娥特意从外地赶来旁听,却因未提前预约被挡在门外。她深有感触地说:”匹配就像开盲盒,有时队友连基本信号都不看,对面却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根本不是技术差距。” 另一位玩家王丽在开庭前刚经历十连败,她的省标晋级赛因队友实力悬殊多次夭折,”感觉不是在玩游戏,是在被算法耍着玩”。这些朴素的体验,正是孙千和坚持诉讼的底气。
对孙千和而言,这场诉讼是延续多年的较真本能。2020 年,她因不堪中国移动频繁的推销电话骚扰,在多方投诉无果后毅然起诉。尽管遭遇说情施压,她仍坚持到底,最终该案被最高法选为民法典适用典型案例,间接推动了三大运营商统一外呼号码制度的建立。”大家都是受害者,只是我选择了起诉”,这种信念支撑着她独自面对腾讯的法务团队。
如今,这场游戏算法诉讼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 法律空白。尽管《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等政策已提出算法公开透明的要求,但针对游戏匹配机制的具体规范尚未出台。孙千和坦言,自己起初像 “盲人摸象”,下载厚厚一摞算法论文恶补,才确定以 “信息公开” 为案由争取立案。
庭审结束后,孙千和连夜返回青岛,等待判决的同时还要赶写书面质证意见。面对 “沽名钓誉” 的质疑和 “以卵击石” 的担忧,她看得很透彻:”我不是要打败游戏,而是要让游戏变得更好。” 在她看来,自己只是玩家们的 “嘴替”,即便败诉,能推动算法治理进入公众视野,也是一种胜利。
这场看似个人与巨头的对抗,实则是数字时代算法公平的预演。当游戏成为亿万人的日常娱乐,当算法深度介入生活决策,”黑箱操作” 的危害早已超越游戏本身。孙千和的较真,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正在激起层层涟漪 —— 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已开始主动公开算法规则,监管部门对游戏算法的关注度也在提升。
无论判决结果如何,这场诉讼都已写下意义。它让人们意识到:算法权力并非不可约束,商业利益不能凌驾于公平之上。正如孙千和在庭审结束时所说:”公开不是目的,而是让公平有迹可循的开始。” 在这场关乎游戏公平的较真之战背后,是每个普通人对算法时代权利的追问与坚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