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3 日,OpenAI 联合甲骨文、软银抛出的重磅公告,为全球 AI 产业投下了一枚 “深水炸弹”:未来三年投资超 4000 亿美元,在美国新建五座 AI 数据中心,推动 “星际之门” 计划算力规模逼近 7 吉瓦,最终剑指 10 吉瓦大关。这一堪称人类史上最宏大的 AI 基础设施布局,不仅串联起科技巨头的利益链条,更折射出全球 AI 竞争背后算力霸权的争夺逻辑。当山姆・奥尔特曼宣称 “足够的计算能力才能实现 AI 的承诺” 时,市场却在千亿投资的光环下嗅到了隐忧 —— 这究竟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奠基之作,还是估值泡沫膨胀的新信号?

千亿联盟:算力基建的三国杀
“星际之门” 计划的落地,本质上是一场精准的资源互补联盟。OpenAI、甲骨文与软银的三方携手,构成了 AI 时代 “需求 – 基建 – 资本” 的黄金三角,而英伟达的千亿入局更让这一联盟的技术底色愈发清晰。
OpenAI 作为联盟的核心引擎,其诉求直指长期困扰自身的算力瓶颈。目前全球每周约 7 亿用户使用 ChatGPT,庞大的用户基数与模型迭代需求持续挤压算力储备,此前 OpenAI 多次公开提及算力短缺已制约 GPT-5 等下一代模型的研发进度。奥尔特曼的表态道出了行业共识:”计算基础设施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基础”,而 “星际之门” 计划正是为突破这一瓶颈量身打造 ——7 吉瓦算力相当于全球 2025 年 AI 工作负载电力需求的六分之一,足以支撑超大规模模型训练与商业化落地的双重需求。
甲骨文与软银则分别为计划注入了基建实力与资本动能。甲骨文凭借其在云计算基础设施领域的数十年积累,负责得克萨斯州沙克尔福德县等三个站点的建设运营,其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可大幅缩短项目落地周期;软银作为全球科技投资巨头,不仅承担俄亥俄州洛德斯敦等两个站点的资本投入,董事长孙正义更以 “星际之门” 项目主席的身份深度参与决策,延续了其对前沿科技的激进押注风格。这种分工模式让联盟形成了 “OpenAI 定需求、甲骨文建底座、软银供资金” 的高效运转体系。
英伟达的千亿加码,则让这场算力布局的技术内核浮出水面。根据双方协议,英伟达将供应数百万块 AI 芯片,仅首批投入就达 100 亿美元,而 10 吉瓦的最终能耗目标对应着约 500 万块 GPU 的规模,相当于英伟达 2025 年全年预计出货总量。黄仁勋对此直言不讳:”从第一台 DGX 超级计算机到 ChatGPT 的突破,英伟达和 OpenAI 十年间一直在相互推动”。这种深度绑定并非偶然 ——OpenAI 需要英伟达的硬件支撑算力扩张,而英伟达则通过锁定长期订单巩固芯片霸权,形成了 “算力需求 – 芯片供应 – 技术迭代” 的正向循环。
战略棋局:美国 AI 霸权的基建根基
“星际之门” 计划的地理布局与政治背书,凸显了其作为美国 AI 战略核心支柱的特殊地位。五个新建数据中心散布于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等中部地区,既靠近能源产地降低能耗成本,又依托美国中部的网络枢纽位置提升数据传输效率,这种选址背后暗藏着精密的战略考量。
对美国而言,该计划是巩固 AI 全球领导地位的关键落子。特朗普政府今年 1 月便公开力挺这一倡议,将其视为 “关乎经济与国家安全的战略重点”。从产业层面看,项目预计创造的 2.5 万个现场岗位,能缓解美国中部地区的就业压力,形成 “科技基建带动就业” 的示范效应;从安全层面讲,集中在美国本土的超大规模算力集群,可减少对海外数据中心的依赖,降低 AI 核心技术外泄风险。这种 “经济 + 安全” 的双重价值,使其成为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计划》的重要落地载体。
从全球竞争视角看,”星际之门” 计划正在拉开算力代差。根据麦肯锡测算,2025 年全球 AI 工作负载的电力需求仅为 44 吉瓦,而该计划最终 10 吉瓦的目标已占到全球总量的近四分之一。相比之下,欧盟 “数字欧洲计划” 规划的 AI 算力基础设施总规模不足 2 吉瓦,中国 “东数西算” 工程中 AI 专用算力中心也尚在分步建设中。这种算力投入的量级差距,可能在未来 3-5 年内转化为 AI 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的代际优势,进一步强化全球 AI 产业的 “中心 – 外围” 格局。
泡沫隐忧:千亿投资的三重追问
就在科技巨头为 “星际之门” 举杯时,市场的质疑声已悄然响起。伯恩斯坦分析师斯泰西・拉斯贡提出的 “循环交易” 担忧,如同冷水浇向炽热的 AI 投资市场 ——OpenAI 依赖融资建设数据中心,进而持续采购英伟达芯片,而英伟达又通过投资反哺 OpenAI,这种闭环运作是否会催生虚假繁荣?
投资回报的可持续性首先遭遇拷问。普瑞托利安资本创始人卡珀曼测算,此类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投资,需要未来十年每年额外产生 400 亿美元收入才能覆盖折旧成本。但当前 AI 商业化仍面临诸多瓶颈: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显示,企业定制化 AI 项目试点失败率高达 95%,许多公司因看不到短期回报已取消 ChatGPT 订阅服务。OpenAI 自身也在调整财务预期,下调了企业端 AI 代理业务的收入展望,仅依赖个人消费者付费的 ChatGPT 收入能否支撑千亿基建的成本回收,实在令人存疑。
估值泡沫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英伟达 2024 年已参与超 50 起 AI 领域风投,此次千亿押注 OpenAI 更是将行业投资热度推向顶峰。尽管高盛强调当前科技股 28 倍的市盈率远低于 2000 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 50 倍,但 AI 产业链的估值逻辑已出现扭曲 —— 部分企业仅凭 “算力相关” 的概念标签,估值便实现数倍增长,却缺乏实质业绩支撑。瑞银的警示或许更为客观:科技巨头可能面临 “资本支出消化不良”,若资本支出大幅削减,AI 相关收入损失将吞噬标普 500 公司 30% 的预计销售增长。
生态依赖的隐患更具长期性。”星际之门” 计划预计使用的 500 万颗英伟达 GPU,将 OpenAI 的算力命脉牢牢绑定在单一供应商手中。这种过度依赖不仅可能因芯片供应延迟影响项目进度,更会使 OpenAI 在技术标准与定价权上陷入被动。历史经验早已证明,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上,而 “星际之门” 看似宏伟的布局,实则暗藏着被 “卡脖子” 的风险。
未来博弈:算力竞赛与理性回归
尽管争议重重,”星际之门” 计划的推进已是箭在弦上。首个站点预计 2026 年下半年启用,搭载英伟达 Vera Rubin 平台,将成为检验千亿投资价值的首个试金石。从行业发展规律看,这场算力豪赌并非全无胜算,其成败关键将取决于三个维度的平衡。
技术突破的速度是首要变量。若 OpenAI 能依托充足算力实现 AGI 技术突破,催生医疗诊断、自动驾驶等领域的颠覆性应用,1.5 万亿美元的潜在 AI 市场规模将逐步兑现,千亿投资的回报自然水到渠成。但反之,若技术迭代陷入瓶颈,无法突破当前大模型的能力边界,这些数据中心将沦为 “高耗能的摆设”,成为压垮估值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
商业变现的效率决定生存底线。当前 AI 应用正从通用工具向垂直领域渗透,金融风控、制造质检等场景的付费意愿持续提升,亚马逊、谷歌等云厂商的 AI 相关收入已实现 25% 以上的同比增长。OpenAI 若能将算力优势转化为行业解决方案的输出能力,而非局限于 C 端订阅服务,将显著提升收入稳定性,为基建投资提供持续现金流。
全球竞争的格局将影响战略价值。若其他国家加速算力基建布局,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星际之门” 的战略溢价将随之降低;但如果美国能通过该计划吸引全球 AI 人才与项目落地,形成 “算力聚集 – 创新涌现 – 产业升级” 的良性循环,其长期价值将远超短期财务回报。
2025 年的 AI 产业,正站在算力扩张与理性回归的十字路口。”星际之门” 计划既是 OpenAI 对未来的豪赌,也是全球科技巨头争夺算力霸权的缩影。当我们仰望这扇通往 AI 未来的 “星际之门” 时,既期待它能开启智能时代的新篇章,也需警惕门后潜藏的泡沫陷阱。毕竟,真正的科技革命从来不是资本堆砌的幻影,而是技术突破、商业落地与社会需求共同催生的必然。这场千亿算力棋局的最终结局,或许要等到第一批数据中心启动运行的那一刻,才能初见分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