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5 日,一则 “字节跳动筹备香港 IPO” 的消息在资本市场悄然发酵,截图中 “路透社消息源” 的标注让传言更具迷惑性,相关 “字节概念股” 股价应声异动。就在市场热议这只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即将登陆港股时,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迅速在社交平台发文辟谣:“查遍路透社未见相关新闻,不排除有人刻意炒作概念股放风”,一句话浇灭了这场突如其来的资本热潮。这场从发酵到平息不足 24 小时的传闻,再次将字节跳动的上市进程推向舆论焦点,也揭开了独角兽企业与资本市场之间复杂的博弈图景。

作为成立于 2012 年的科技巨头,字节跳动自 2020 年起就深陷上市传闻的漩涡。从最早传抖音业务单独赴港上市,到 2021 年聘请小米前 CFO 周受资引发的 IPO 筹备猜测,再到 2022 年 “字节跳动(香港)有限公司” 更名为 “抖音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任命 IPO 经验丰富的高准为 CFO 时的拆分上市传言,几乎每年都有类似消息搅动市场。但无论是 “考虑部分业务上市但未确定” 的模糊回应,还是 “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目前无上市计划” 的明确否认,字节跳动始终未曾迈出公开募股的实质性步伐。
此次传闻的快速扩散,与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密切相关。2025 年以来,A 股与港股科技板块持续升温,AI、芯片等领域轮番走强,形成 “科技牛” 行情,市场对新经济企业上市充满期待。而字节跳动旗下核心业务的亮眼表现,更让外界对其上市充满想象:2023 年抖音电商 GMV 达 3.5 万亿元,同比增长 30%;2024 至 2025 财年增速进一步提升至 34%,其中货架电商 GMV 增速高达 49%,2025 年 618 期间货架电商占比已接近 50%,GMV 突破 2000 亿元。在本地生活领域,字节跳动投入亿级补贴布局酒店团购、直播通兑券等业务,依托流量优势抢占在线旅游市场份额,业务扩张态势迅猛。
然而,亮眼的业绩数据背后,字节跳动仍面临多重上市阻力。最核心的挑战来自 TikTok 的地缘政治风险,作为全球化布局的关键板块,TikTok 在多个国家面临的数据安全审查与监管压力,这一不确定性成为影响集团整体上市节奏的重要因素。其次,公司内部治理仍在完善阶段,2025 年 9 月初,字节跳动刚通报第二季度员工违规处理情况,100 名员工因违规被辞退,其中 8 人涉及刑事犯罪移交司法机关,同时今日头条还因不良信息问题被监管部门约谈整改,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上市前妥善解决。
更关键的是,字节跳动目前并不存在迫切的融资需求。作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其身后站着红杉资本中国、软银愿景基金、KKR 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累计融资超 70 亿美元,估值曾高达 4000 亿美元。依托抖音电商、广告、本地生活等业务的强劲造血能力,公司现金流充裕,完全有能力支撑技术研发与业务扩张。正如分析所言,推迟 IPO 有助于字节跳动专注长期战略,避免被短期股价波动干扰,集中精力建设内容生态与技术壁垒。

值得警惕的是,每次上市传闻背后,都潜藏着 “字节概念股” 的炒作链条。这些所谓的概念股多宣称与字节跳动存在业务合作,但其合作深度、对公司营收的实际贡献往往被夸大。部分投机者利用市场对字节跳动上市的期待,故意释放虚假消息拉抬股价,待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跟风入场后再高位套现,导致不少散户蒙受损失。李亮在辟谣中特别提醒 “市场很多所谓‘字节概念股’的信息不实,请大家谨慎投资”,正是精准击中了这一市场乱象。
回顾互联网行业发展史,企业上市时机的选择往往决定着长远命运。从阿里巴巴 2014 年赴美上市借助资本加速全球化,到拼多多 2018 年上市后依托融资拓展下沉市场,上市确实能为企业提供发展助力。但对于字节跳动这样的科技巨头而言,上市并非必选项。创始人张一鸣始终保持低调,公司战略更侧重长期价值而非短期融资回报,这种稳健风格在互联网行业波动期显得尤为可贵。
此次传闻与辟谣也给资本市场敲响警钟。在信息传播高度便捷的今天,虚假上市消息的破坏力被持续放大,不仅会误导投资者决策,还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监管部门需加强对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对刻意炒作概念股的行为依法追责;投资者则应保持理性,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避免被市场传言裹挟。
截至目前,字节跳动的上市时间表仍笼罩在迷雾之中,但从其业务布局与发展节奏来看,这家科技巨头显然在等待最佳时机。当地缘政治风险趋缓、内部治理完善、业务结构更趋成熟时,或许才是其真正拥抱资本市场的时刻。而对于当下的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虚无缥缈的 “概念股”,不如聚焦企业本身的核心价值 —— 毕竟,真正能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永远是扎实的业务根基与持续的创新能力,而非反复出现的上市传闻。
这场短暂的 IPO 传闻风波,最终以官方辟谣画上句号,但字节跳动的上市迷思并未消散。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标杆企业之一,它的每一步动作都牵动着市场神经。无论未来何时登陆资本市场,字节跳动都需要用更成熟的业务生态、更完善的治理结构,回应市场的期待与信任。而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唯有坚守理性与专业,才能在信息洪流中避开陷阱,真正分享优质企业的成长价值。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