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股市,正上演一场意味深长的权力更迭。9月25日,宁德时代股价突破400元,市值站上1.83万亿元,正式超越贵州茅台的1.8万亿元。而就在一个月前,寒武纪股价已一度站上1595元,在股价维度完成了对茅台的“超车”。这位统治A股多年的“股王”,在两个月内接连被两家科技企业超越,标志着资本市场投资逻辑的深刻变革。

一、符号的陨落:从“酱香科技”到“老登股”
贵州茅台曾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信仰符号。2021年巅峰时期,其股价突破2600元,市值超3万亿元,与各类“茅指数”成分股共同构筑了机构抱团的核心资产阵营。“酱香科技”的戏称,既是对其盈利能力的认可,也暗含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的调侃。
然而时移世易。随着“老登股”(指传统高股息、低增长的蓝筹股)称谓在社交网络流传,茅台代表的旧秩序正在瓦解。与此同时,科技板块的“易中天”(易华录、中科曙光、天孚通信)和“纪连海”(寒武纪、联想、海光信息)等概念股持续走强,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新旧王者的基本面对决
从财务数据看,茅台的基本面依然稳健: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911亿元,净利润454亿元,几乎占据白酒板块半壁江山。8.9%的利润增速在消费承压的背景下已属难得。
但资本市场更看重未来。尽管寒武纪刚实现盈利,市盈率高达500倍;宁德时代面临行业产能过剩质疑,二者却依然获得资金追捧。这背后是市场对增长确定性的重新定价:
- 茅台年均10%左右的增速,虽稳定但缺乏想象空间
- 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超35%的占有率,代表新能源革命的确定性
- 寒武纪作为AI算力龙头,承载着国产替代的技术野心

三、资金流向背后的时代逻辑
这场市值超越的本质,是资金对时代主线的投票结果。
政策层面,从“十四五”规划到二十大报告,科技创新被置于核心地位。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获得前所未有的政策倾斜。与之相对,白酒行业面临消费税改革、消费降级等长期压力。
资本选择上,公募基金持仓数据显示,科技板块配置比例从2020年的12%升至2025年的28%,而消费板块则从35%降至22%。北向资金同样呈现“减消费、增科技”的趋势。
宏观经济层面,中国正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传统基建和房地产产业链的收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扩张形成鲜明对比。茅台代表的传统消费模式,正在被宁德时代代表的能源革命和寒武纪代表的技术革命所迭代。
四、茅台们的价值重估挑战
对于坚守“老登股”的投资者而言,当前面临三重困境:
- 成长性陷阱:稳定分红难抵估值下行压力
- 资金迁移:新生代投资者更青睐科技赛道
- 叙事失效:“永续增长”故事遭遇人口结构变化挑战
但需注意,科技股的高估值同样隐含风险。寒武纪500倍市盈率需要多年高增长消化,宁德时代面临技术路线变革挑战。市场的极端分化可能孕育新的平衡。

五、超越市值的深层启示
茅台王座易主,揭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微观证据:
- 资本正从“保值资产”转向“增长资产”
- 实体经济结构升级在资本市场提前反映
- 投资者结构变化推动定价逻辑改变(个人投资者占比提升至65%)
值得注意的是,茅台的基本盘依然牢固。其超90%的毛利率、强大的品牌护城河和稀缺性属性,决定其仍是避险资金的重要选择。市值被超越,不意味着商业模式的失败,而是市场在不同经济周期下的自然选择。
六、未来格局的推演
短期看,科技股的强势仍将延续。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寒武纪在AI芯片的国产替代进展,都可能进一步推高估值。而茅台需在年轻化、国际化方面取得突破,才能重获增长动能。
中长期而言,市场终将回归价值本质。无论是科技股的成长性还是消费股的稳定性,都需要经受业绩兑现的考验。健康的资本市场既需要宁德时代这样的创新引擎,也需要茅台这样的现金流基石。
一个时代的注脚
当茅台让出市值王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公司的起伏,更是一个经济体的蜕变。从“酱香科技”到“硬科技”,从白酒香到锂电池味,资本市场的风向标记录着中国产业结构的真实变迁。
这场超越或许只是开始。随着全面注册制推进和科技创新战略深化,A股或将迎来更多新老交替的故事。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这种变革背后的时代逻辑,比追逐短期热点更为重要。毕竟,投资最终是对国家命运的下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