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汽车“对标”豪车争议:激进模仿还是创新突围?

在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热潮中,追觅汽车以令人咋舌的姿态高调入场。这家以智能清洁家电闻名的企业,近日因旗下首款超奢旗舰SUV因造型酷似劳斯莱斯库里南而陷入“抄袭”争议,被网友调侃为“薅劳斯莱斯羊毛”。这并非追觅首次陷入设计争议,此前其首款跑车渲染图曝光时,就因高度模仿布加迪Chiron而被讽为“AI合成”和“布加觅”。追觅科技的“对标”策略为何引发如此大的争议?这种高举高打的模式能否在高度竞争的汽车行业实现突围?本文将从追觅的造车战略解析、行业对标现象分析、争议本质探讨以及未来发展预测四个维度,全面剖析这一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典型案例。

追觅造车战略解析:从家电到豪车的跨界野望

追觅科技的造车布局堪称“闪电战”。公开资料显示,2025年8月28日才官宣造车的追觅,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公布了详细的产品矩阵和激进的市场计划。追觅采取的是“双品牌并行布局”:主品牌“追觅汽车”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2027年推出零百加速突破2秒级的超豪华纯电跑车;子公司品牌“星空汽车”则瞄准劳斯莱斯库里南与宾利,规划4款车型覆盖L6-L9级市场,直接竞争理想汽车的高端产品线。这种从最高端市场切入的策略,与传统车企从大众市场逐步升级的路径截然不同,体现了追觅希望借助超豪华定位快速建立品牌认知的战略意图。

追觅的产品技术路线同样引人注目。其首款超跑“追觅-布加迪”宣称将采用全球首创的无序对开车门系统(隐藏式双B柱设计)、2000MPa航天级热气胀钢车身,零百加速小于1.8秒,轮端扭矩高达23000N·m,这些数据均瞄准行业顶尖水平。而引发争议的SUV车型则搭载7项全球首创专利,车身抗扭刚度突破45000Nm/deg,从参数上看确实达到了豪华SUV的顶级水准。值得关注的是,追觅强调其电驱系统复用了家电产品中已应用的20万转高速马达技术,体现了其“技术迁移”的跨界思路。

在产能布局上,追觅展现出“全球化”野心。宣布造车仅15天便敲定首轮融资,并启动德国柏林生产基地选址,规划面积是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的1.2倍,选址紧邻特斯拉工厂,摆出近距离竞争姿态。这种“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的路径,显然是为了借助“德国制造”的光环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与此同时,追觅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规划了41.44万平方米的工厂用地,毗邻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与宁德时代超级工厂,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行业对标现象分析:从学习借鉴到争议模仿

对标策略在汽车行业并非新鲜事。业界普遍认为,通过对标行业领先者,企业可以快速学习先进经验,明确自身定位。小米创始人雷军就曾公开表示:“只有对标第一、学习第一才能最终赶超第一”。然而,追觅的“对标”之所以引发争议,关键在于其呈现出的“复刻”程度和选择的对标对象。

从产品设计看,追觅的两款车型分别瞄准了汽车设计中的两个极端典范:布加迪Chiron和劳斯莱斯库里南。前者代表了超级跑车的性能美学巅峰,后者则是超豪华SUV的标杆。问题在于,追觅的首款跑车渲染图中,“前脸、尾灯等元素几乎复刻”布加迪,而SUV的竖向条纹格栅设计和整体造型被指满是“库里南的神韵”。这种从整体比例到细节元素的全面借鉴,已经超出了行业常见的“对标”范畴,进入了“模仿”争议区。

更值得玩味的是追觅对标对象的选择逻辑。在传统汽车行业,新品牌通常会选择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对标对象,通过“越级对标”建立性价比优势。而追觅则直接瞄准了汽车工业金字塔尖的布加迪和劳斯莱斯,这两个品牌不仅代表极致的产品力,更承载着百年汽车文化的积淀。作为毫无造车经验的新入局者,追觅的这种“极端对标”要么是出于对汽车行业认知的天真,要么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策略——通过绑定顶级品牌快速获取关注度。

这种策略在营销学上被称为“比附定位”,即通过与行业领导者建立关联来提升自身品牌认知。国产手机品牌早期曾普遍采用“对标iPhone”的策略,理想汽车初期也被称为“中国特斯拉”。但追觅的做法更加激进——它不仅在参数上对标,更在设计语言上趋同,这种“全面对标”自然会引发原创性的质疑。从网友的“布加觅”和“薅羊毛”等调侃中,不难看出公众对这种策略的复杂态度。

争议本质探讨:知识产权、品牌价值与用户信任

追觅引发的“抄袭”争议,表面上是对设计相似度的讨论,本质上却触及了三个更深层次的行业命题:知识产权保护的边界、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以及新势力如何建立用户信任。

知识产权方面,汽车设计的保护本就存在灰色地带。车型的整体外观通常可以通过设计专利保护,但具体的设计元素(如格栅形状、灯组造型)则较难独占。这也是为什么汽车行业存在大量“灵感相似”却难以认定为侵权的案例。追觅显然利用了这种法律模糊地带,其SUV的竖向条纹格栅虽然“类似劳斯莱斯”,但在细节上必然存在差异,使得法律风险可控。真正的争议在于道德层面——作为后来者,是应该通过原创设计建立独特 identity,还是可以大方借鉴已被市场验证的成功设计?

品牌价值的构成同样值得深思。超豪华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远不止于产品参数,更在于历史积淀、工艺传承和稀缺性营造。劳斯莱斯的“豪华气场”不仅来自格栅设计,更来自其对材质、细节和定制服务的极致追求。追觅可以“复刻”库里南的外观,但难以复制其百年品牌故事和手工制造传统。参数表上的“超越”(如更高的扭矩、更强的刚度)是否足以支撑同等的品牌溢价?市场对此显然存疑。正如一位行业观察人士指出的,“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从产品发布到真正实现量产交付、获得用户认可,仍需跨越研发、供应链、渠道及品牌建设等多重挑战”。

用户信任的建立则是追觅面临的最大挑战。汽车作为高价值耐用消费品,用户决策极度依赖对品牌长期可靠性的信任。传统车企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产品迭代积累这种信任,特斯拉等电动车先驱也用十余年时间证明了自己的可持续性。而追觅作为毫无造车经验的新玩家,一入场就定位超豪华市场,其宣称的“航天级材料”和“全球首创专利”能否经得起实际使用考验?从媒体报道来看,不少观察者将追觅与“执念割有钱人韭菜的传奇人物贾跃亭”相提并论,反映出市场对激进跨界者的本能警惕。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追觅的“多线作战”是否会分散其造车专注度。除汽车外,追觅CEO俞浩还宣布将进军手机领域,定位5000元以上高端市场,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这种“人-车-家-宇宙万物生态”的宏大布局,令人联想到乐视等前车之鉴。当一家企业同时宣称要“对标布加迪”、“PK理想”、“挑战华为小米”,市场难免会质疑其战略聚焦能力。

未来发展预测:四种可能情景与长期挑战

基于对行业规律和追觅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勾勒出追觅造车未来的几种可能情景,并思考其面临的长期挑战。

情景一:参数亮眼但体验平庸。这是多数“纸面参数党”新势力的共同归宿。追觅可能如期实现1.8秒破百的加速性能,但在底盘调校、人机交互、品质一致性等无法用简单参数衡量的维度表现平庸,最终沦为“数据豪华但体验一般”的小众产品。考虑到追觅团队缺乏整车工程经验,这一情景的概率不低。

情景二:设计争议阻碍品牌升级。如果设计模仿争议持续发酵,追觅可能被贴上“山寨豪华”的标签,难以获得真正高端用户的认同。历史表明,豪华车消费者极度重视品牌的原创性和独特性,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抄袭诉讼败诉,中国车企也极少在豪华市场取得成功。

情景三:技术迁移创造独特卖点。追觅在家电领域积累的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等技术确实可能转化为汽车领域的竞争优势。如其自研的20万转马达通过“降速增扭”设计可输出600kW+峰值功率,这种跨界技术整合可能带来差异化创新。若能聚焦少数“杀手锏”技术而非全面对标,追觅仍有突围可能。

情景四:生态协同构建用户体验。追觅的智能家居产品已覆盖全球3000万家庭,若能真正实现“人-车-家”的场景打通(如通过汽车控制家居设备),或可创造独特的生态体验。但这种协同需要极强的产品定义和软件能力,追觅尚未展现出相关竞争力。

表:追觅造车战略的潜在风险与应对挑战

风险维度具体表现应对挑战
产品维度参数领先但体验失衡,设计模仿引发原创性质疑需要平衡“眼球效应”与真实用户体验,建立原创设计能力
品牌维度“超豪华”定位与品牌积淀不足的矛盾如何从“参数豪华”过渡到“体验豪华”和“文化豪华”
技术维度家电技术迁移的可行性与汽车专属技术的短板核心三电技术、自动驾驶等汽车专属技术的自主掌控度
运营维度多线作战导致的资源分散与造车专注度不足平衡生态布局与造车主业,避免重蹈乐视覆辙

长期来看,追觅需要回答两个根本问题:其一,在参数之外,其汽车产品的真正差异化价值是什么?其二,在资本热潮退去后,如何构建可持续的造血能力?汽车行业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需要长期的产品迭代和用户积累。追觅CEO俞浩宣称要“甩开科沃斯、石头”,“PK理想汽车”,并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这种多线作战的野心需要匹配相应的资源和执行力。

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之道

追觅引发的“薅羊毛”争议,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的普遍困境——如何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客观来看,汽车工业史上不乏后来者通过对标前辈最终实现超越的案例:丰田通过对标克莱斯勒等美国车企发展出自己的精益生产模式,现代起亚通过借鉴日本车企成长为全球巨头。关键区别在于,这些企业很快从模仿走向了创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和设计语言。

对追觅而言,当前的“对标”策略或许能快速获取关注度,但长期必须转向原创性创新。值得肯定的是,追觅在高速马达等核心技术领域确实拥有自主积累,其“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的路径也展现了国际化视野。若能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真正的产品竞争力,而非停留在参数对比和设计模仿,追觅仍有希望实现从“布加觅”到“真追觅”的蜕变。

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确实降低了动力总成的技术门槛,但这绝不意味着造车变简单了。相反,当“马力”变得廉价,品牌价值、设计美学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反而更加凸显。追觅若想避免成为“下一个贾跃亭”,就需要在追求眼球效应的同时,沉下心来构建体系化能力,尊重汽车行业的基本规律。毕竟,真正的豪华不是靠对标而来,而是源于对极致体验的原创性追求。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